本字幕由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独家AI字幕技术生成
异类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作品告诉你在天赋和努力之外
还有哪些因素对成功至关重要
有声书有中信书院出品
补林枫播讲
第二章1万小时法则
到了汉堡
我们每天必须演足八小时
散公司的天才创始人
1971年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
该中心坐落在贝尔大街
它是一座由砖混外墙和茶色玻璃钱币组成的全新建筑
当时
巨大的电脑主机放置在一间白色房间里
计算机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
那房间看上去有点像2001 太空漫游最后一幕中的建筑
在房间的一隅放置着几十台监控打孔机
这是那个年代电脑终端的必备硬件
然而在1971年
这些仪器已是代表折世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
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系世界闻名
儿在这里受过计算机教育的学生都曾频繁出入那间白色的主机房
当年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年仅十多岁呆头呆脑的男孩儿
他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
乔伊入读密歇根大学的时候
正值新计算机中心成立
那年她16 岁
他又高又瘦
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
翘一高中毕业于底特律北法明顿中学
同学们认为他是书呆子
所以送她一个雅称最用功的学生
意思是她从不跟女生约会
刚进大学的时候
乔伊曾想将来当一名生物学家或是数学家
但是就在她大一那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
他无意中发现了这座计算机中心
就在那个时候
他迷上了计算机
从那时起
计算机中心就成了乔伊生活的全部
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学习编程
即便是放暑假期间
他也在一位计算机教授那里找到一份兼职
这样他整个暑假也能编程了
1975年
乔伊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
在那儿
他更是痴迷于计算机软件编程的海洋中不能自拔
博士入学面试的时候
她在匆忙之中准备了一份结构复杂的演讲
而当时的情形
正如他的一位崇拜者所写
那些考官被如此精彩的演讲完全震撼了
因为考官后来这样回忆说
简直就是基督舌战长老
后来
乔一加入了改造unix 系统的项目团队
unix 系统原是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首创用于大型电脑主机的软件系统
经由乔伊团队改编的
这个版本非常优秀
目前
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数以百万计的服务器系统软件依然是他们的那个unix 版本
当你的苹果电脑处于这个有趣的模式时
你依然能看到这些代码
乔一说
那都是我25 年前编写的
至今也没什么变化
还有
如果你好奇当初是谁编写了那么多软件
使得现金网上冲浪成为时代潮流
我现在可以告诉你
这个人也是比尔乔伊
从伯克利分校毕业以后
乔伊与人合伙在硅谷创立了伞公司
伞公司是我们这个时代电脑科技变革的主要推手之一
公司成立后
乔伊着手重写另一种计算机语言Java
这种语言使他的事业更加如日中天
在硅谷的圈内
乔伊享有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同等重要的地位
同行是它为互联网领域的爱迪生
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大卫
杰乐恩特说
比尔
乔伊是对现代计算机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之一
类似比尔
乔伊这样的天才的故事
我们已经听到过许多次
内容其实都差不多
计算机业是一个以纯知识精英为主导的行业
计算机编程的世界不存在传统的校友关系网
你并不能依靠金钱或者人际关系取得领先地位
计算机业是一个充分开放的新兴行业
人们只根据成就和天分评价
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
这里的成功人士都是最棒的
而乔伊无疑正是这些最优秀的人中的一个
如果没有研究第一章谈到的冰球队和足球队的例子
我们很容易接受以上对成功的解释
他们的成功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事实并非如此
除了能力、机遇和其他完全随机的优势
也在帮助特定领域的异类走向成功之巅
有没有可能在这里也找到与第一章提到的特殊机遇相似的运作模式呢
让我们回到比尔
乔伊的故事
仔细找找看
1万小时有多久
将近一代人的时间里
心理学界都在不断争论一个大概很多普通人
以为早已解决的问题
到底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天赋
很显然
答案是肯定的
并不是每一个生于一月的球员
最后都进入职业球队
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少数的生来就有天赋的人
可以说
成功是天赋加上后天努力
但问题是
心理学家对天赋研究越深入
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
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天才论中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20世纪90 年代
心理学家K 安德斯
埃里克森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了研究
在该学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
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
他们个个都有发展成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
第二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
第三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做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
所有这三组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
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
你练琴一共练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大约都在五岁那年
第一次接触小提琴
在最初几年
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
每周两小时至三小时
但当他们到了八岁
不同组别的学生练琴时间开始产生差别
第一组学生练习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两组
九岁时每周练习时间为六小时
12 岁时每周八小时
14 岁时每周16 小时
这样
随着年龄增长
他们练琴时间不断增长
到了20 岁上下
他们每周练琴时间是30 小时
实际上
到了20岁
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万个小时了
作为对照
第二组学生到20 岁练琴时长累计为8000小时
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
艾里克森带领团队又着手研究业余组与职业组的区别
相同的情况出现了
业余组中的人在儿童时期每周练琴时间从未超过三小时
到了20 岁
练琴时间累计只有2000小时儿
职业组的练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到了20 岁
那些未来的演奏大师们的练琴
时间已经超过1万小时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
第一
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
花比别人少的时间
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
第二
也不存在劳苦命
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
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
研究结果表明
一旦一个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
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
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
还有一点是那些顶级演奏家们
他们练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
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
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
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
事实上
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
1万小时
研究发现
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万小时的训练
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亭写道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
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
无论你是什么
1万小时
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当然
这并不能解释
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但可以肯定的是
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中的训练时长少于这个数字
人的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
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这一准则甚至适用于人们通常听说的奇才
比如莫扎特
这位六岁就开始作曲的音乐神通心理学家迈克尔豪在他的著作解读天才中写道
莫扎特在真正成为职业作曲家之前
他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
他的那些作品很可能大多出自他父亲之手
只是后来得到不断修改吧了
沃尔夫冈童年时期的多数作品
如七首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
大部分是在其他作曲家帮助下完成的
完全出自莫扎特之手并被奉为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
然而
这部作品是他在21 岁时创作的
那时候莫扎特作曲已有十个年头了
而音乐批评家哈罗德勋伯格谈到莫扎特时有更为深刻的观点
认为莫扎特实际上是大器晚成
因为他经历了整整20年作曲生涯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
成为国际象棋大师也需要大约十年时间
十年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个人
大约可以投入1万小时
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长期刻苦训练
1万小时是取得伟大成就的神奇数字
现在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理论解释
捷克和加拿大国家队年龄分组ri 现象了
之前
你可能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花名册上没有一个队员生于9月1日以后
你本以为肯定有为数不少的运动天才出生于下半年
他们凭着自己的天赋最终也可以进入顶级队伍
不论他们剩余一年中的哪一天
但是对于埃里克森这些反对将天赋放在成功因素首位的人来说
这一现象一点都不奇怪
出生时间相对比同龄人晚的天才们
在八岁的时候没有被选入全明星队
原因是他们太小了
因此他们得不到强化训练
得不到强化训练
他们就很难达到1万小时的训练时间
从而无法在职业青年队选拔的时候入围
没有1万小时的训练作为基础
他们根本不能掌握进入顶级球队所需要的足够技能
即便是莫扎特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如果没有1万小时的训练
也无法实现事业上的腾飞
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
而是为了帮助你越做越好
另一个关于1万小时的有趣现象是
1万小时的确是大量时间
人们在很年轻的时候的确很难依靠自己达到这一要求你需要获得父母的鼓励与支持
你不能太贫穷
因为如果你必须依靠兼职维持生计的话
你根本没法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足够时间做练习
事实上
人们要想获得如此大量的练习时间
就必须依靠参加某些特定形式的训练课程或者获得某些特定机遇得以进行训练
安娜堡计算机中心的日日夜夜
现在
让我们回到比尔
乔伊的故事
1971年16 岁的乔一还是一个个头很高的懵懂少年
他数学特别好
他应该是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或滑铁卢大学高材生的苗子
当比尔还是小孩子的时候
他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开始对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兴趣了
比尔的父亲威廉说
我们能回答的就回答他
我们回答不了的就给他书
让他自己查
到参加美国大学本科标准入学考试的时候
比尔在数学测试中拿了满分
那些考试并不特别难
比尔坦率的说
考试中我总能剩下时间检查两遍
他的确才高八斗
但只有这一点肯定不够
他的长足进步
始于偶然
在贝尔大街发现的形状奇特的计算机中心大楼
比尔学习计算机编程
那时候是20 世纪70 年代初
当时电脑的尺寸跟房间大小相等
一台电脑动辄百万美元
这还是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元价值水平
电脑那实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稀罕
即便你能找到一台
你也必须想办法获得其使用权
如此
你就得花高价租用电脑使用时段
而且那个时候计算机编程本身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
早期计算机编程必须使用键盘打孔机
编程代码必须用打孔机打在打孔卡上
一个复杂一点的程序可能需要几百乃至上千张卡
每张卡上面都密密麻麻排满了孔
编程员编好程序
就带着打好迪卡来到机房
交给电脑操作员
那个时候电脑只能单线程运行
操作员给你排个号儿
你要等多长时间取决于前边有多少程序员在排队
通常等代码运行结果需要几小时
有时候甚至要一天
期间你的程序如果有一点错误
哪怕是排版错误
你都必须拿回卡片
找到错误
然后重新走一遍流程
在这种环境下
任何人想成为程序专家都很困难
对20 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在机房呆一个小时
只能用几分钟时间来编程
怎样才能做足1万小时的训练
在打孔卡上编程训练的并不是你的编程能力
一位早年的计算机专家总结说
而是你的校对能力和耐性
到了20世纪60 年代中期
人们找到了提高计算机效率的解决方案
此时电脑性能已经大大提高
能够同时接受多个任务指令
专家们优化了操作程序
主机可以同时处理上百个终端任务
人们实现了计算机分时共享
这就意味着程序员们不用再跑到机房
把打孔卡交给操作员
只需要构建数十个终端就可以了
所有终端都通过电话线与机房主机相连
程序员们实现了联机协同工作
以下是历史文献对电脑实现分时系统意义的总结
这不仅仅是一项变革
这简直就是电脑新时代的开端
不用操作员
不用卡片
不用等待
电脑主机共享意味着你可以坐在自己的电传打字机前键入命令
并且马上能得到结果
主机共享又是交互式的
主机会要求程序员做出响应
等待其输入指令
并在其休息的时候继续工作
一直到算出最终结果
所有这些都是实时操作的
密歇根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批实现电脑分时系统的高等学府
1967年使用了分时系统的原型机
已经上线运行
到了20世纪70 年代早期
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已经实现100人同时在线工作
在20世纪60 年代末和70 年代初期
没有几个地方的计算机水平能与密歇根大学相比
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创始人之一麦克亚历山大说
可能麻省理工、卡内基梅隆大学或者达特茅斯学院能与他相提并论
但除此以外
我想不出别的地方了
这对于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比尔
乔伊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并不是因为想学计算机才进密歇根大学的
他高中时代从未接触过电脑
他只对数学和工程学感兴趣
但当他大学一年级第一次接触电脑并爱上编程以后
他惊喜地发现
他竟然幸运地置身于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只要想编程就有电脑可供使用的大学之中
你知道用打孔卡编程和分时编程的差别有多大吗
乔一说
它们的区别就好像通过写信来下象棋和及时下棋的区别
编程不再使人受到挫折
编程编成了一种享受
我住在学校北区
计算机中心也在北区
乔伊继续说道
我在那里度过了很长时间
哦
那简直无法计算
计算机中心24 小时开放
我经常通宵留在那里
清晨才回宿舍
那些年
我花在计算机中心的时间要比花在课堂上的时间多
我经常在计算机中心上机的时候
突然发现自己王乐上课
当然有
更多的时候
我王乐还要序时登记
那时候学校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使用账号
你要上机就得充钱
所以你的上家时间是有限的
一旦你进入机房
你就得盘算好你运行程序需要多少时间
他们一般会给你一小时
那这一小时就是你的全部上机时间
不过
还是有同学发现了窍门儿
如果在上机时间栏里填进等长度的错别字
他们就没法限制你的上机时间了
他笑着回忆道
这是程序上的一个漏洞
这样只要你填个错别字
你就能一直待在机房上机了
现在
让我们理一理比尔
乔伊的机遇练吧
他有幸考入计算机学科领跑者密歇根大学
他有幸第一批使用分时系统
而不是键盘打孔机
又恰巧密歇根大学的机房管理系统有漏洞
他得以想学多长时间就学多长时间
而因为计算机中心24 小时开放
他又得以夜以继日的工作
他获得了充分时间练习编程
所以当他改造unix 系统项目开始的时候
他顺理成章地进入项目组
比尔
乔伊的确聪明
决定他也热爱学习
这是他成功的一大因素
但是在他成为专家以前
他首先一靠运气获得了成为专家的机会
在密歇根大学的时候
我每天编程八小时至十小时
他继续说道
到了伯克利
我更是没日没夜的编程
在我的住处就有一个电脑终端
我常常看看老电影
做一些编程
到晚上两三点才睡觉
我经常趴在键盘上就睡着了
他做了一个趴在键盘上睡觉的姿势
你知道键盘要是一直被摁住
气息就会发出哔哔哔的声音吗
一般这样的情况发生三次
我就知道我该去睡觉了
我刚到伯克利的时候
有些东西还做不到得心应手
然而到了第二年
我自己觉得已经很熟练了
这也是为什么
我那时编的程序
直到3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过时
他停顿了一下
在心里做了一道算术题
这花不了比尔乔伊多少时间
他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
从二年级起正式学习编程
加上每年的暑假
再加上到伯克利后第一年的日日夜夜
所以大概1万小时吧
他最后说道
对的
没错
甲壳虫乐队的汉堡之行
1万小时法则适用于所有成功案例吗
我们如果对所有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话
能否找到类似密歇根大学计算机器或是冰球全明星对所提供的这些成就天才的特定训练机会吗
让我们再找两个案例来验证这一法则
为了更具代表性
我举的例子都是大众名人甲壳虫乐队、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
以及比尔盖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甲壳虫乐队拥有四位成员
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格斯塔尔
他们于1964年2月来到美国
掀起了针对美国音乐界的所谓英国入侵的旋风
他们接连打破唱片销量记录
改变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风貌
我们关心甲壳虫乐队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他们来到美国之前
乐队组建有多长时间了
列侬和麦卡特尼在1957年第一次合作
也就是来美国的七年之前
如果你进一步研究他们这段成长历程
你会发现他们有着和顶级冰球队员比尔
乔伊以及世界级小提琴家极其相似的地方
在1960年
那时的甲壳虫还是只高中摇滚乐队
他们获得了一个到德国汉堡演出的机会
那时的汉堡还没有摇滚乐队
只有脱衣舞夜总会
甲壳虫乐队传记叫喊的作者菲利普诺曼说
当时有位酒吧老板叫布鲁诺
他打算邀请摇滚乐队在这里的每个酒吧跑场演出
布鲁诺以前开过马戏团
暗马戏团内一套这种表演应该是不间断演出
游客熙熙攘攘
庸金庸出乐队要拼命演奏
以吸引游客注意
在美国的红灯区
这种表演叫伦常脱衣秀
那时许多在汉堡演出的乐队都是从利物浦来的
诺曼继续说道
这其实源于一个意外
一开始布鲁诺到伦敦发觉乐队
他在伦敦苏豪区结识了一位来自利物浦的商人
这位商人来到伦敦也纯属意外
他当时正准备给布鲁诺推荐几个乐队
一开始的联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最终
甲壳虫乐队不仅跟布鲁诺建立了联系
也跟其他酒吧老板建立了联系
之后
甲壳虫就常来这里
因为这里有喝不完的酒
还有见不完的姑娘
展开